服务热线
400-828-7558
2024年诺贝尔奖的揭晓让AI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:物理学奖授予了约翰·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·辛顿,表彰他们在人工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方面的开创性贡献;化学奖的部分得主也因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AI应用脱颖而出。这些成就再次展现出AI对各个领域的深刻影响。
从科研到日常工作再到生活娱乐,AI的应用无处不在:科学家利用AI辅助研究RNA病毒和蛋白质折叠,普通人通过文本生成与代码编写提升工作效率,AI在短视频、智能配音和老照片修复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。然而,随着AI的迅猛发展,诸如算力紧张、数字伦理挑战以及商业化难题等问题逐渐浮现,企业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必须进行深思熟虑。
在“AI‘兴’视野沙龙”上,中兴通讯首席发展官崔丽与多位行业专家就AI技术的历史、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,并分享了中兴通讯在AI领域的战略定位和核心观点。崔丽强调,面对第三次AI热潮,必须以更加冷静、务实的态度来看待AI的未来,避免因过高期望而带来失望情绪。
在沙龙上,崔丽详细回顾了AI七十年的发展历程。她指出,AI经历了两次春天与两次寒冬。第一次春天始于20世纪50年代,图灵测试和神经网络的发明标志着AI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。然而,早期技术限制与过高的期望导致了AI的第一个寒冬。
第二次春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,随着专家系统的兴起,AI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。然而,市场的过度追捧和技术进展的缓慢再次引发了第二个寒冬。
如今,AI进入了第三次春天,得益于Transformer等技术的突破,生成式AI(GenAI)与大模型不断推陈出新。但崔丽提醒道,虽然技术快速迭代,但大规模商用仍未全面落地。她指出,企业必须理性看待当前AI的进展,谨慎规避过度期望可能带来的失望情绪,避免重现历史上的寒冬局面。
截至2024年8月,中国已有超过190个生成式AI大模型上线,用户数量突破6亿。尽管AI迅速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,但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随着AI应用场景的增加,算力需求倍增,能源消耗激增,同时,如何将AI技术有效落地并实现商业化也成为难题。
对此,崔丽提出了中兴通讯的三大核心主张:以网强算、开放解耦、训推并举。首先,利用创新网络连接技术提升计算性能,确保AI在未来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充分保障;其次,推动技术生态的开放与解耦,加速AI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;最后,崔丽强调,AI不仅要依靠大模型的训练,还需要深入各行业应用场景,实现对实体经济的真正赋能。
崔丽指出,AI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,还涉及到多个行业和学科的深度融合。她强调,单靠硬件的升级无法支撑AI的长期发展,未来AI的发展将依赖于多个学科与领域的交叉创新。为此,中兴通讯定位自己为“端到端智能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”,致力于构建强大的智算体系,支持AI技术的广泛应用。
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中兴推出了具备“一机多芯”开放架构的AI服务器,兼容国内主流GPU并增强网络连接技术,以支持高效的AI计算能力。在大模型研发上,中兴自研的“星云”系列大模型已在公司内部与行业中广泛应用,显著提升了内部研发效率并助力通信运营商实现智能化网络管理。
中兴通讯还推出了AiCube训推一体机,针对行业客户的实际需求,将计算、存储、网络和AI平台软件集成,降低了训练和推理成本,帮助企业更好地部署AI模型。
正如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AI与生物化学的跨学科合作,AI正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跨界能力。然而,AI的未来发展并非单靠某一领域的突破就能实现,它需要涉及能源、算力、软件、硬件等多个方面的融合。崔丽认为,AI未来的发展必须依赖系统化的智算建设,仅靠GPU等硬件的堆叠无法应对复杂的需求。
因此,中兴通讯将自身定位为AI端到端解决方案提供者,依托在通信领域的长期积累,结合硬件、软件、系统工程的优势,推动AI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,助力产业的变革。
AI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,经历了寒冬和春天的交替。今天,随着AI技术的第三次春天到来,国内企业如中兴通讯积极拥抱AI浪潮,致力于推动AI技术落地应用,构建智能计算的未来。通过不断创新与跨界合作,AI将有望在未来的全球技术舞台上继续引领变革。
关注了解更多+